高者因而越之谓吐,下者引而竭之谓利小便。惟厥阴伤寒,肝木郁而不得出,热甚于内,盗窃母气以克火,故渴欲饮水。
面色反有热色者,未欲解也。此正与《内经》伏寒病温不同处。
今人但以太阳之脉缓自汗、脉紧无汗,以分风寒、列营卫,并不知他经皆有中风,即阳明之中风,无人谈及矣。然结而不硬,脉微弱而不浮大,此其人素有久寒宿饮结于心下,非亡津液而胃家实也,与小青龙以逐水气。
少阳为半表半里之阳,其热发于腠理,时开时阖,故往来寒热。动气在下,发汗则心中大烦,骨节疼痛,目晕,食入即吐,先宜大橘皮汤,后与小建中汤。
内由心胸,外自巅顶,前至额颅,后至肩背,下及于足,内合膀胱,是太阳地面。桂枝汤无麻黄开腠理而泄皮肤,有芍药敛阴津而制辛热。
《内经》病机十九条,其分属六气者,火居其八,风寒湿各居其一,燥症独无。故太阳表剂,多从桂枝加减;阳明表剂,多从栀豉加减。